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VIP   VIP黄金会员第1年

山东省明发同茂饲料有限公司  
加关注0

畜禽类、反刍动物、毛皮动物、水产类发酵饲料、浓缩料、预混料、配合饲料

搜索
网站公告
欢迎来到山东省明发同茂饲料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新闻分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李文都
  • 电话:400-0531712
  • 邮件:liwendu1996mftm@163.com
  • 传真:0531-87957136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友情链接
首页 > 公司新闻 > 重磅!《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出炉(下)
公司新闻
重磅!《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出炉(下)
2015-10-15IP属地 火星1335
2015-10-12  蔚蓝生物科技

2)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新型发酵行业技术转移和全流程技术服务平台

参考欧美国家数十年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功经验,建立新型生物发酵行业技术转移和全流程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推动和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全程化服务工作。聚集全社会技术资源,强调多学科人才交叉服务,鼓励技术转移方按公司运行模式进行技术转移和产品开发,推动科研院所出售技术产品、提供技术服务、或和大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并在技术转移和转化过程中,通过平台为双方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提高技术转移和转化成功率。充分利用已有国家、省级、行业级、企业技术平台,加强技术平台为行业的服务力度,资源互补,优势组合,形成全方位的行业技术创新支撑系统。其中特别择优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示范和推广效应显著、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技术和科技成果,促进技术升级和优势领域的形成。

推动生物发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十三五期间,把组建发酵行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提升整个发酵工业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予以鼓励和支持。积极探索已建联盟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努力提高行业科技创新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继续深入推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综合目前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十三五”期间,重点领域为酶制剂、氨基酸及核苷、功能发酵制品、淀粉糖(醇)、有机酸、酵母、生物技术相关设备等8个领域,将建立起更加广泛和专业化的企业技术中心网络,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完善国家级生物产业中试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生物技术孵化和产业化服务基地建设,加速行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2、推动产业转移和企业重组

1)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行业立足资源优势,通过生物发酵原料基地拓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延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推动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推进发酵行业向有原料优势、能源丰富的地区转移,重点支持大宗发酵制品逐步向具有原材料、能源优势的东北地区,内蒙古和西部转移;在产业区域具体布局上,加快发展我国东北地区生物化工产业、华东地区生物基材料产业,以及华北、西北地区大宗发酵产业,促进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加强环保配套设施的建设,保护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

2)产业集群培育和建设

加快推动发酵产业特色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地区资源和加工特色为依托,发挥产业积聚效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性产业制造与配套体系,努力使发酵产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成为推动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平台,逐步形成信息、研发、培训、检测、交易和物流中心的综合体系,在产业集群内实现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全面提高行业制造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重点建设玉米深加工、氨基酸及核苷、有机酸、淀粉糖、酶制剂、酵母、功能发酵制品等多个产业基地。

3)积极推进企业重组

根据产业政策和市场化原则,鼓励龙头企业,瞄准国内外资源和技术优势、市场空间,对具备较高技术含量、具有品牌价值的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减少技术开发周期和成本,加快企业做大做强。

4)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环保经济政策、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有关产业政策,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由大做强。

3、推动实施产品应用链体系联动工程,加强产品应用领域深度开发

产业发展需要产品的多样化和应用多元化,从而保障产业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通过整合与各相关部门和协会之间的关系,实施产品应用链体系联动工程,加大和拓展产品应用范围,提升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增强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联合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建立公共应用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将发酵产品推广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等行业,并加强其他工业领域的应用探索,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利润率。研究发酵产品应用特性,扩大使用范围、应用领域,降低行业风险。

4、推进清洁生产,加强产业环保治理

当前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的压力持续加大,推动生物发酵产业绿色制造进程刻不容缓。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对发酵行业循环经济运行的共性技术领域的多个关键技术组织攻关。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新型发酵资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发酵废弃物高值化综合利用、发酵废水资源化处理、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在发酵行业绿色生物制造中的综合应用。以生物基化学品的发酵生产作为国家资源技术的替代技术体系,以生物酶制剂通过生物催化手段如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技术,使传统化工、造纸、塑料、纺织、食品、酒精、发酵等工业领域的生产工艺与手段发生根本性变革,大大降低其能耗与资源消耗。在发酵行业废水资源化处理、节能减排等领域建立BOT模式试点企业,推广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BOT模式。

5、强化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加强与国际接轨,提高行业标准化水平,引导生物发酵产业的健康发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将产品的质量指标、检测方法等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标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善国际市场准入准则,保障食品安全。围绕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平台,研究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解决加工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技术及标准。研究国际先进检测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品与食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研究行业在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加强实施标准和专利战略,规范市场行为,保障产业的创新核心和可持续发展。

6、构建中国发酵行业金融服务平台

生物发酵产业需要稳定的金融和资本市场介入,实现资源的快速、高效整合和企业的兼并重组。因此通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条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渠道,以贷款,定向增发、换股吸收合并等资本手段,有效地促进企业的资产整合与并购重组,为促进产业调整和快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银行、民间和风险投资等资本市场的介入行业发展,可以由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资金短缺问题。因此,协会通过联合金融资本方和金融服务公司共同构建具有特色的中国发酵行业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各种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优势资源,发挥资源配置和整合、投融资、财富效应等方面的功能,通过互联网经济,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和支持行业经济发展的平稳较快增长。

7、构建生物发酵产品物联网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给行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空间和遐想,通过现代互联网会给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一个质的飞跃,协会将整合联合互联网的各种中介服务公司共同构建生物发酵产品物联网服务平台,通过协会的宣传和开展导向工作,集成各种网络资源和宣传辐射效应,为行业的产品和客户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和认识空间。

8、强化人才交流和培训工作

协会和有关单位联合共同培育和建立产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尤其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等手段,加大与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对接和联系,帮助企业建立一支创新能力强、掌握国内外技术市场发展的中青年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9、加强宣传和引导,增加社会认知度

通过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和开办相关各种关联展会等工作,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加大宣传生物发酵行业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要素的益处,推动生物发酵行业制造获得更多行业的认知度和广泛支持。

10、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为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新形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努力掌握主动权,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发酵企业到境外投资,合作开发利用资源,开展加工贸易,不失时机地扩大经济技术合作领域、途径和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六、政策建议

生物发酵产业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与未来国际经济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目前产业影响力尚非常有限,需要政策、资本、市场、科技、人才、社会等的大力支持。

(一)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

1、适当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进出口退税率和进出口信贷优惠。

2、在WTO规则框架下,建立和完善生物发酵产业救助机制和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组织企业进行反倾销、反补贴,提高行业技术壁垒。

3、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并适当提高新建项目最低产能规模要求;严格开展环保核查,加快淘汰落后和环保未达标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4、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发酵产业的支持力度,设立生物制造专项资金,支持关键技术开发建立以产业示范为目标的产学研联盟新机制,完善创新价值链,加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制造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和产业开发。

5、择优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示范和推广效应显著、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促进技术升级和优势领域的形成。

(二)通过政府引导资本和行业对接,资助和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公司

参考欧美国家数十年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功经验,聚集多学科人才,按公司运行模式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鼓励这些公司出售技术产品、提供技术服务、或和大企业联合开发,有条件公司优先创业板上市。

(三)强化标准地位,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采用ISO系列和国际通行认可的认证和标准,进一步健全发酵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及时修订和完善系列产品标准,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强化推广力度;加强检测方法、生产规范和清洁生产等标准的制定。

(四)继续加大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产业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财政政策及资金渠道,推动产业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更新

设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发酵行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和实施两化融合;支持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核心能力;支持发酵行业装备的国产化进程,提高整体装备水平。大力支持产业链菌种库建设及其功能改造等平台技术研发,全面深化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相关平台技术研发的外包服务,形成发酵行业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局面。加强实施标准和专利战略,规范市场行为,保障产业的创新核心和可持续发展。建立旨在保护知识产权的生物制造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五)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注重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一支创新能力强、掌握国内外技术市场发展的中青年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重点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工程技术开发专业、食品安全检测和控制专业、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技开发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在相关项目建设、课题安排上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外技术研发、接受技术转让,提升我国生物发酵产业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有关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反映企业诉求。及时掌握和分析实施科技进步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动态反映企业和行业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推进行业的科技进步。加强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定、贸易促进、行业准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定期进行发酵行业的发展战略路线图的编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在政策、法律、法规、税收和融资等方面提供立体、多层次的实施保障。

(来源:中国发酵产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