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2 蔚蓝生物科技
2、产品应用领域开发不足,缺乏相关配套服务体系
虽然我国大宗发酵产品中的味精、赖氨酸、柠檬酸等产品的产量和贸易量已居世界前列,淀粉糖的产量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高附加值氨基酸、核苷、葡萄糖酸钠、山梨醇、木糖醇、酵母、酶制剂等产品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产品新的应用领域开发不足,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一味在现有应用领域进行残酷的价格战,损害行业利益,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发酵行业大部分生产企业对产品的应用开发投入不足,服务保障跟不上,缺乏为客户提供应用配方及相关技术支持的服务体系,从而潜在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影响企业迅速发展。
3、生物制造产业全球化竞争格局加剧
著名国外生物制造企业纷纷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如帝斯曼、杜邦、嘉吉、诺维信、味之素、希杰等,不仅与国内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竞争,也在人才和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展开竞争。行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困难,大部分企业仍需积极调整发展策略应对挑战。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物发酵产业发展的调整期,也是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认清发展形势,理顺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持续提升产业内在发展动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产业综合实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依法规范行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化、个性化、高端化为突破口,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并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宗和新兴生物发酵产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打造世界级知名品牌;推动行业内兼并重组,积极培育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集聚效应突出的生物发酵产业基地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努力实现生物发酵产业的中国梦。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的基本原则,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选择重点发展的领域、产品和技术,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以市场竞争引导行业发展。
2、创新驱动。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举的基本原则,实现单纯模仿向自主创新、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质的飞跃,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3、绿色发展。坚持产业和环境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升环境保护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先进环保治理技术,实现生物发酵产业的绿色制造。
4、标准保障。坚持以标准规范市场的基本原则,有效实施标准化战略,使产业发展实现产品-技术-标准层层递进,营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在生物发酵产业“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产能结构性过剩得到有效缓解;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原料转化和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能耗和水耗;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标准化支撑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增加海外投资,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2、具体目标
(1)产业规模
到2020年力争实现总产量达380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8%左右,总产值达4500亿元以上。
(2)骨干企业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20年,培育10家以上总资产超过100亿的骨干企业。
(3)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发酵产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取得工业微生物菌种改造、发酵过程智能控制、分离提取、清洁生产等核心技术和装备突破,建设一批水平高、机制新的工程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0亿的生物技术产品。
(4)应用链体系
巩固大宗发酵产品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推动生物发酵产品在新的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推进产品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生物发酵技术和产品对下游产业的支撑,在强化重点产品上下游配套能力及重点领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延伸服务,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
(5)节能减排
加快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到2020年,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单位产品耗水量降低15%,能耗降低10%,污染物产生量减少15%以上,排放量降低10%以上。
(6)标准化体系建设与食品安全保障
健全生物发酵产业标准化体系,加快产品标准、检测标准、生产规范标准及通用标准的制订步伐,初步建立起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标准化服务平台。到2020年,制修订各类标准30项,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企业内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与诚信体系建设。到2020年,行业内产品食品安全评估和诚信体系覆盖率达到95%以上。
(7)金融和资本市场与产业有效融合
通过各种资本市场的介入,加强对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要素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助推,以加强科技支撑,增强行业发展后劲。引导资本市场把资本和科技两大生产要素对接,推动行业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拓展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完善以资本市场为核心和纽带的投融资服务链,为成长型创业企业搭建直接融资平台,引导风险投资等产业基金进入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有效缓解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发展方向
推进大宗发酵产品和新产品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能力建设,强化生物发酵产品应用链体系建设,提升其对下游行业发展的贡献率。通过金融和产业融合体系建设,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以提升大宗发酵产品竞争力、互动式拓展生物发酵产品应用领域、做多做强生物发酵新产品,构建金融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和体系,强化技术转移和推广的全程化服务工作,促进产业聚集和集群式发展。
(二)主要任务
1、强化结构调整,推动创造有利于产业壮大的条件和氛围
以调整产品结构为突破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互联网应用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整合资源,拓展经营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采取有效方法和途径,促成有利于生物发酵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创新体系、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的形成,促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建设和完善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整合国内研究资源和优势研发力量服务于企业和产业,组建跨领域、高水平、设施先进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构筑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平台,凝聚和培养产业创新人才,建立和积累我国生物发酵产业所需要的成套技术与核心技术,增强微生物菌种的设计改造能力与技术集成能力,加大生物产业装备研发及生产水平,以装备技术推动产业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3、实施资本和产业对接工程,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
围绕生物发酵产业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瓶颈技术,及未来生物发酵产业革命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实施中国发酵行业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生物发酵产业技术,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本集聚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大型龙头企业,加速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的发展。
4、促进产品应用链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全面评估生物发酵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推动实现生物发酵复杂产业体系的有效协调机制,发挥政府和龙头企业的辐射推动作用,加快形成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并促进形成产品应用链的辐射带动效应,从而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大力发展产业和应用基地,大力推动生物技术服务业,建立更多的生物发酵产业和产业应用示范区,推动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的集群式和应用链联动的协同发展。
5、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结合国情及行业情况,参照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制修订发酵产品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认证认可体系,完善安全检测和监控系统系统,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规范企业良性发展。
(三)重点工作
在国家“稳增长、调结构、重环保”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范围、层次的要求,实现行业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主导产业规模大、竞争优势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使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技术
(1)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
①重点开发的新产品
a.现有产品:实现氨基酸、有机酸、淀粉糖、糖醇等大宗发酵产品的绿色提质增效以及应用链的扩展和延伸。
b.高端产品:提高产品特殊性能的研究,通过生物转化、生物催化等方法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特殊功能发酵产品及其衍生物、生物材料、生物菌剂、手性生物产品、食品及日化添加剂、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色素、生物染料、环保生物新产品等相关产品。
c.生物基平台化合物:开发C1-C6平台化合物、高分子材料、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等相关产品。
②重点开发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a.菌种选育。菌种种质资源的搜集与菌种库建立;生产菌株的系统生物学及比较组学研究;生产菌株基因功能发掘与EnzBank(酶库)的建立、适合发酵产品表达的多种底盘微生物的构建、生产菌株代谢工程改造和定制;菌株代谢网络与发酵规模的关系研究;新型生物发酵产品及其衍生物生产菌株及工艺开发;高产菌株的进化育种及高通量筛选技术和装备研发;高产菌株的关键基因位点的挖掘与知识产权保护;生产菌株抗逆能力的提升。
b.发酵工艺。秸秆及其他非粮原料应用开发技术研究;标准化培养基的设计、分析与优化控制;基于代谢网络定量分析、发酵动力学等多尺度、多参数发酵优化和控制技术的应用;发酵过程耦合酶催化,降低残糖的技术与应用;发酵过程细胞信号传导研究与高密度技术;固定化酶连续发酵技术研发与应用;生物发酵法或生物酶法生产功能制品等代替化学法生产技术的研发;固态生物发酵技术与装备的突破;智能化连续发酵、半连续发酵技术与补料等辅助装备;大型厌氧和微耗氧发酵反应器;多样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物催化与转化反应器及其装备技术;小分子代谢产物的生物传感器开发;智能化自动在线检测与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和装备的研发。
c.分离提取纯化。高效节能的分离介质、体系的研发;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的选择性析晶机理研究;生物反应与产物分离过程的耦合技术开发;基于区域选择性集成控制技术与装备研究;新型分离纯化技术和装备的应用研究;分离过程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的研发;高收率和高纯度的产品提取技术开发;高效生物发酵产品衍生物分离纯化工艺开发;连续精细结晶系统与智能装备技术应用;膜组合分离技术集成与装备技术应用;高效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与连续离交技术应用;智能电渗析和双极膜电渗析装备的应用技术开发;副产物及杂质的高效分离技术开发;替代离交技术的新型脱盐技术开发。
d.节水和节能。推广全封闭循环水利用技术;生产过程用蒸汽及蒸发水再利用技术;排放水回用及零排放技术;研究新型的浓缩与工业结晶装备及配套工艺;推广应用多效浓缩结晶技术、高效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流化床组合干燥机组的研究应用;高黏度物料微波干燥技术研究应用;研究生物制造过程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及其评价标准。
e.环境保护。烟气含氧量自动控制技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治理与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
f、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关键技术及设备。开发清洁高效的原料预处理技术及设备;开发清洁高效的组分分离新技术及设备;开发纤维素的固相酶解技术及设备。
(来源:中国发酵产业协会)